“既然曹丕称帝,那就该轮到刘备了……”
已经习惯了卯时便起床的关索今日又起了个大早,趁着天气凉快,他独自一人来到凤凰山的山顶,遥望着成都,忍不住心中感叹:“刘备也是不容易,漂泊半生,年过六旬,终于等到了称帝的机会!”
“那下一步就是该伐吴了……”比起刘备称帝,关索更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夷陵之战,历史上正是这一场战役,让蜀国精锐尽失,元气大伤。而这一次,关索说什么也不能让历史重演。
待到关平与关兴先后醒来,关氏三兄弟一同回关府向母亲胡氏请安。一家人刚刚用完早餐,刘备便亲自到府上探望,关氏一家便立刻出府相迎。
在行礼完毕后,刘备与关氏三兄弟来到正厅,在简单地寒暄了几句后,刘备便直入主题:“三位贤侄,自天子遇害,蜀中大臣多有劝孤称帝,继承汉室。我一时难以决断,不知三位贤侄有何看法?”
“大王乃汉室宗亲,仁德之名布于天下,又有两川之地,称帝即位名正言顺!”关平第一个起身劝进,“臣侄恳请大王登基!”
“臣侄恳请大王登基!”关索与关兴一并起身道。
看到关氏三兄弟皆一同劝进,刘备仿佛早就料到一般,手捻胡须,一言不发。
关索见刘备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便忍不住问道:“臣侄斗胆问大王一句,既是多位大臣有劝进之言,大王却仍有犹豫,想必是有部分大臣不赞同大王称帝吧。”
“确实如此!”刘备不动声色地说道,“如前部司马费公举、尚书刘子初、主簿雍茂等人,他们认为汉贼未灭,孤又只坐拥益州之地,贸然称帝恐失天下人心!”
“果然是这三个人……”关索忍不住心中苦笑,难道他们不知道刘备年少时便说过“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这种能灭满门的话?
称帝是刘备长久以来的志向,他也一直为此百折不挠,始终不愿屈居人下。眼下好不容易等来了这么一个可以称帝的机会,虽然因为面子问题不能一下子就答应,但要是有人敢劝阻,那简直是触动了刘备的逆鳞。
至于这三个勇士的下场,费诗被贬为永昌从事,外放到南蛮众多的地区,名气不大的雍茂直接被刘备找事给处死了。而刘巴是名士,刘备自然不会对他下手,可刘巴在看到他们两人的下场后,自然不敢再多说些什么,后来亲自为刘备起草了登基时所需的各种文书。
关索熟知历史,自然不会在这种要命的事情上彰显另类,不过他既要劝刘备称帝,也想设法救一把费诗与雍茂,不仅仅关乎他们,也关乎刘备的名声。相传刘备在杀了雍茂后,益州之外的许多名士对刘备颇为失望,不再有投靠刘备的念头。
“依臣侄愚见,当今天下除大王外,何人还有资格兴复汉室?”关索恭敬地说道,“大王称帝,大汉方能不绝,更是摆明与魏贼不共戴天的立场与决心!天下心存汉室之人,必会站在大王这一边!”
“贤侄之言甚是!”关索的话让刘备十分的满意。能从问题的关键点切入并进行劝说,这是关索的一大长处,前世卖保险的他也很擅长这一点。
“只是……”关索突然犹豫起来。
“只是什么?”刘备见关索面露难色,忍不住问道。
关索深吸一口气,诚恳地说道:“臣侄以为费公举等人虽不赞同大王称帝,但仍是忠心于大王,只是见解尚有不足之处!望大王能宽容此等直言敢谏之人,以彰显大王宽厚胸襟!”
“这个自然。”刘备微微一顿,不动神色地说道。
而关索仍旧为刘巴等人捏一把汗,也不晓得刘备是否真的不会为难他们,反正自己只能帮他们到这了。
“三位贤侄今日之言,孤记下了。”刘备欣慰地看着关氏兄弟,称赞道,“你兄弟三人为云长已服丧近一年,听闻你等一直恪守孝道,又不曾懈怠武艺,孤甚为满意!”
“大王过誉!此乃人子应做之事!”关氏兄弟连忙谦卑地说道。
“虽然你等服丧未满三年,但眼下曹贼篡汉,益州更是用人之际!”刘备正色道,“孤已决定,三日后调关平去军中,与周仓、王宇等人一同操练士卒,熟悉军事!”
听闻刘备愿启用自己,关平不禁心中大喜,连忙拜谢道:“臣侄愿为大王效犬马之劳!”
“关兴最为年幼,便仍在凤凰山为云长服丧,至于关索……”刘备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望向了关索。
而关索也不禁咽了口唾沫,十分期待刘备会怎样安排自己。
“你未曾从军,且尚未弱冠,若直接封你官职,恐众人不服。”刘备严肃地说道,“孤有意让你从士卒做起,等你在军中表现优异时,再行加封。不知你可愿意?”
士卒?
关氏三兄弟皆是一愣,还以为刘备在开玩笑呢。
别说关索之前屡屡提出独到的见解,光是黄忠临终前亲口称赞关索武艺,这刘备也是知道的。只让关索做个士卒,简直是浪费人才啊。
不过关平心中倒莫名地涌起了一丝安慰。这段时间刘备与诸葛亮都格外地重视关索的意见,他这个嫡长兄明显被比了下去。关平深怕关索会位居自己之上,那自己就太没面子了。
“真的假的……居然只让我做士卒……”关索心中顿时万分无语。
关索知道历史上的刘备独具慧眼,生前提拔了诸如杨仪、邓芝、马忠等蜀国人才,特别是临终前那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更是堪称刘备识人的典范。
难道自己眼下在刘备眼中还只算个小角色吗?
莫非刘备还有什么其他自己不知道的意图吗?
算了,刘备既然都直接把话挑明了,关索知道争辩也是徒劳的,大不如大大方方地接受,给刘备留个不错的印象。想到这里,关索便拱手道:“臣侄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