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我暂时不会走的。真的。”于书彬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
顺带还解释了一句,“要走我上个月就走了,错过机会,下次估计还得等段时间,放心吧。我还等着抱外甥呢!”
他这是自顾自就跟杨来娣拉成姐弟了。
杨来娣倒没多想,主要这小于就是个大大咧咧甚至嘴上没把门儿的,心情好了随口说几句漂亮话,好听是好听,她还不至于就真的要这么跟人套近乎拉关系。
“好,不说那些了。反正你不管啥时候回去,提前说一声嘛,你照顾我们这么久,到时候怎么也得给你办个饯别宴,也送送你。”
“哎哟,二姐你都知道饯别了,进步了啊!”于书彬挑眉。
杨妙华也不扭捏,她以前确实是没文化:“那不是跟着你们学习了,一点进步都没有的话,也对不起你们啊!”
如今的杨妙华在生产队社员眼中还是个纯粹的文盲,生活逼迫他们这些老农所学会的也不过就是一些简单的数字和计算,都不是很精通,连写自己名字都写不大清楚。这在生产队并不是个例。山旮旯里,扫盲的队伍都很少进来,便是来了,大家忙着农活,又有几个能静心去学的?
不过重活一世的杨妙华还是有了些进步的,毕竟上辈子九十年代后期她去镇上摆摊做过些小生意,要记账什么的,慢慢地也就学会了一些基础简单的文字。不然之前她也不会去看工分
簿了。
后来她也意识到了这个bug,正愁该怎么解释自己从文盲进化成只能算是半文盲,这不孙菁菁和于书彬就送上门来了。她也就寻找机会见缝插针地请教,给自己增加这么一个“学习”的过程,以后也不至于太让人生疑。
又说了一会儿,于书彬吃好喝好就走了。
离开前杨妙华还准备给他把没吃完的排骨打包,于书彬家教挺好,吃东西也不乱翻筷子,即便是剩下的东西卖相也并不差。知青点知青们都跟社员搭伙吃饭,一般生活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这些东西他们绝对不会嫌弃的。
然而于书彬直接拒绝了:“不用,他们都吃了饭的,那儿还用得着我带回去?”
他其实知道杨来娣的意思,是想他跟那些知青打好关系,就跟送他来的家里人一样。但他的性格就这样,看顺眼合得来的再说,合不来他从来不强求自己,更不会去讨好谁。当然,他也不是要人讨好他。不入他眼的人,越是刻意逢迎讨好他越是讨厌。
“带回去人家还不稀罕,唧唧歪歪的我也懒得听。”
那些人也是奇怪,好像觉得都是知青他的东西就该分给他们似的,不分给他们也不能分给别人。真是搞笑,他的东西他爱给谁给谁,这些人替他操心替他决定实在是想多了点。
杨妙华拗不过他,也只能谢了他的好意,把人送出门去,她收拣了碗筷,把饭菜放在小铁锅
里,趁着天还没黑她开始缝布。
当然没有新布料,是旧衣服改的,准备给婴儿做包被的。
赵兰珍蹲在一边用小树枝在地上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一、二、三……”
她还小,便是有笔都不一定能拿稳,这时候用树枝正好,也只能学这些非常基础的东西,她倒也肯学,现在孙菁菁都家去了,她还自己练的有模有样的。
杨妙华看了就还挺欣慰的,她挺担心兰珍会像前世那样笨笨的,这么看倒也还好,可能是越小学越好?
她也不太懂,反正如今有机会,能让兰珍跟着孙菁菁和于知青这样的文化人学习一下,熏陶熏陶也挺好。
想到于知青提的回城的事,她又有些感慨。
前世她跟知青接触的少,完全不知道于书彬的存在,或许是自己没注意,也或许他根本就没来这里,这谁说的清呢?
重活一世,好像很多事都没变,但好像隐隐中又有很多事都已经变了。也或者,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前世的他来了但很快就走了,所以她才会一点都没注意过。
毕竟这样一个张扬的人,上辈子的杨妙华不可能没有一点印象。
就看他出手这么大方,提到回城的也那么随意,在别的知青那里等十年八年都难等到的回城机会,在他口中仿佛大白菜似的。饶是杨妙华没见识,也知道这绝非一般人。
哦,对了,他还提到打枪,说自己枪法很准。
杨妙华对打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