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珑见我并非因为她说的话的原因而悲戚,便撇了下嘴说道:“你这人还真怪!”也没再啥样理我了,只管带着我到各个修炼场地溜达了一转。那些道士有练站桩的,有练梅花桩的,有练各种内家拳的,也有练剑的。还挺纷繁多样的。我就问胡玲珑:“师姐,他们不是都在练武么?”胡玲珑答道:“是啊!做道士还是要一副好身手的嘛!在外行走,总有可能遇到种种事端的。况且,此界不光有正道,也有邪道呢!并且邪道势力还不弱!自古正邪不两立,互相还争斗得挺厉害的!不晓得你是哪个山旮旯里来的,居然对外界啥子都不晓得!”的确,我的犄角村真就是个特别偏远的山旮旯,极少有人与外界有所接触的。爷爷恐怕就算是在外走动最多的人了。也许正因它偏僻,爷爷才选择隐居在那儿的。那么,如此看来,爷爷身上定然藏得有啥秘密!我也不想暴露犄角村,便笑道:“我还真没怎么出过门!对于外界的事,也极少听大人们说起,只晓得外面有捉小孩的,拿去炼小鬼。”胡玲珑又俏目白了我一眼,说道:“除了阴鬼门,炼魂宗也做那些事。还有专捉小男孩去吃他们的童子尿的!”说完,似觉不雅,又捂嘴独自吃笑起来。我却说道:“那岂不是童子尿也值钱了哟?”胡玲珑不晓得我是故意逗她,反而说道:“是噻!保护好你的童子尿,别乱屙了!”我假装一本正经地说道:“除了很的小时候流过尿外,我都极少屙尿的,更从来不乱屙!”胡玲珑奇怪道:“你吃了东西不产生尿?”我把双臂一举,做个展示肱二头肌的动作,说道:“通常是变成汗水排出去了!”她半信半疑地问道:“你打小勤练不辍的么?”我故作高深地点点头。她有些不信,说道:“可是清松师父说你没修炼过的!”我笑道:“我练挑粪!所以即使有点尿也要等到地里去屙,免得挑着重了!”这下她才明白过来我是故意与她斜扯,不过她也不以为意,说道:“怪说你长得还是挺健硕有力的嘛!”临别时,她挺大方地对我说道:“我住那边桃园,你空了可以来找我耍!”我点点头,说道:“目前我与清松师父住在一起的!”她“哦!”了一声,然后说道:“原来是入室弟子!怪说这么重视!”说完,挥了挥手,自个回去了。我回到清松师父的斗室内,在蒲团上坐下后,又拿出《道德经》来翻看,同时把信息传予小石,好让他也帮着记忆与理解。往后面多看几章后,我秉着寻找老子创作目的观念试着融汇贯通地去理解。我发现,老子每说一点儿关于“道”的理论后,就会结合现实社会来说一番。也就是说,老子是试图用“道理”来说明社会该怎么治理!这点明悟,的确让我找到了打开大门的钥匙!于是,我便开始与小石讨论起来。小石虽然对“道”比较敏感,但他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确是不如我。他半是疑惑地让我串讲几章来听听。于是,我便把我的粗略理向他说道:“首先,根据班固所言,道家是史官。他们肩负着整理前人治国经验以供君主参考。老子也是周王室史官,掌管着周王室的图书馆,他当然可以接触到许多前古遗留下来的珍贵史料。所以,他精研自古以来先圣贤们治理天下的心得体会与经验之谈,得出了“以道治国”的理念。因此,他先说“道”,是为提出“以道治国”垫定理论基础,然后嘛,就会针对一些社会现象来分析,按“以道治国”该怎么做。当然,他写这些也是希望周天子能重拾“圣人之治”而“以道治国”,把社会发展好,重新得到社会的尊崇!”小石不解地问道:“你这是从何而知的?如果按你这么个说法,这《道德经》就的确不是关乎修炼的书了,那看了还有屁用!”我却笑着回答道:“这些呢,一部分是清松道长跟我说的,还有呢我在“自然界”里也晓得些传说。据说,周天子收藏得有十二金人,为远古历代先贤遗留下来的东西。这些金人背后都铸有铭文,也就是这些先贤圣人治理社会的经验总结。他们把这些话以铭言的形式铸造在金人背后,就是为了把这些经验传诸于后世!所以,这些铭文被视作金科玉律!据说,《尚书》上也记载得有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有一个成语叫做“众口烁金”,就是说大家都那么胡说,会把金人背后的铭文都熔化掉!而这些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有些得意地说道:“你小瞧哥子们了哈!哥哥我是“大器不用”而已!”小石却立马否定道:“你搞错了!老子说的是“大器晚成”,哪来“大器不用”的说法?”这点我又卖弄道:“是庄子说的!他还专门举了几个着名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的!比如,庄子与他的学生在路上遇到一棵很大的树,伐木的工人都不砍伐它。一问之下才晓得这种树子木材质地不好,做啥子都要不得!庄子就对他的学生说:“你看嘛,这就是大器无用才得以存在的例子!””小石嘴巴也不饶人,反驳道:“你说左了!你应该是再废的废物都总有点用才对头!”没想到这小子也贼滑的!不过这倒让我觉得他与我还是挺合得来的!废话扯多了就耽搁时间,所以,小石就催我继续解说《道德经》。我整理了下思绪继续分析下去:“我就先说下《道德经》嘛!这章是老子借历代远古圣贤对世界的观察、思辨而发展起来的道学理论言社会(天下)治理之道,故《道德经》以此开篇,实则是概括性地介绍“道”的理念。其重点落脚在认识“道”的方法上,以便引导读者如何去理解循道行事。其实老子所提这方法也是辨证法。他是从“无”和“有”这一对立统一的角度去说的。此章虽然没有明确地说什么是“道”,却从“无”和“有”的两个角度辨证统一地指出了如何去认识、理解“道”及其作用。“道非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道”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道,虽可以对它进行一个定义或说明(名,即说清楚讲明白之意,与“不可名状”的名同一意思),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那么明确化的东西。“无,名天地之始”是说若把“道”说成“无”的状况,是指它是天地诞生的根源。即天地因道而成,而开初是由无而生有的。“有,名万物之母”指的是道的实际存在是万物产生的根本。从万物上都体现着“道”的痕迹。由此可见,中国古人认为存在着一个宇宙最根本的自然规律,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在这起码的自然规律上叠加再组合再发展演化而来,他们把这称为“天道”。老子在此处仅简要概括而笼统地说了下,并没有去细辩“道”到底是啥回事。也许这也的确是辩不清楚的。不过老子在后面说过,“道”是天地万物之母,道法自然等等。在还直接说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很明显,古人认识了宇宙的一个平衡法则(道家称之为阴阳平衡)。但作为《道德经》主要想论述的而言,这些并不太重要,仅是以此为据,强调一切有其起码根本,必需予以遵守。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认识事物的根本从而遵循之。所以老子接着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就是指出了经常从“道”的“无”(指道作为潜在运行规律)的状况去思辨就懂得它的奥妙所在;若经常去观察“道”的“有”的状况(即万物表现出来的运行特征),就能发现“道”的端倪。很明显,老子主张的是要多去观察事物、多去琢磨事物运行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达到理论的贯通并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知晓“道”而依道行事。这无疑是极其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老子进一步说“二者同出而异名,谓之为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指明了“有”(有形的事物运行)与“无”(无形的根本原理)是一个统一体(同出),二者之间以复杂的机理结合在一起就显得玄奥起来。这些复杂玄奥的关系,就是我们窥探万事万物妙处的门径。当然,老子以“无”和“有”的关系立论是有深远意图的。老子很注重“无”,认为“无”是实现“有”的根本保障。换成通俗的说法就是现象反映了理论而理论决定了现象!老子在后面章节中还对“无”和“有”进行了更多具体的论述。如“有以为利,无以为用”、“无为而治”从而达到什么都有、无私而达到成其私等等。其中的确不乏诱导统治者要行德政的意思。老子把道学理论运用到社会治理上来,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如同古人寻找宇宙世界运转的真谛找到了“道”一样,他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人民才是社会的根本,民生为大、民生自然!不得不说,社会治理上一旦下意识地注重了这点,社会往往都会迅速繁荣昌盛。西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等无不彰显了这点。”我这一套解说下来,差点儿把小石弄崩溃了!他连忙说道:“哥!我要重新认识你了!你慢点来,让我好好消化消化!”然后,他径直陷入沉寂中去了!我只能“唉!”了一声,便自个儿琢磨起所谓的“道韵”来。我相信我以上的理解是对头了的。那么,琢磨“道韵”岂不正是老子所说的要经常从“道”的“无”的状况去思辨就懂得它的奥妙所在以及要经常去观察“道”的“有”的状况发现“道”的端倪么?对于“道的端倪”是啥,目前而言,我的确根本无甚修为,也只能保持茫然了!不过,我甚是想走捷径。我想,或许找到事物的根本所在,就算发现“道的端倪”了吧!比如,若道士们画的那些符真的管用,那到底是啥子才使这小小的符纸产生了如此神奇的作用的呢?当然,后来随着我修炼的深入,才知道了那是调动了“天地之势”的原因。这是后话,暂不细表!借势嘛,其实也好理解,比如现实世界里,某城市因举办世界杯,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了,就是借了世界杯的势的嘛。村超爆火,当地旅游增收二十多亿,既算借村超造势,而后又借村超的势使当地实现了经济大幅度增长。就那些网红带货赚得盆满钵满的,还不是借了网民热衷的事情的“势”!所以蹭流量蹭热度也算一种潮流了噻!不过,我要忙于修炼,而小石就应该闲得很!我交给小石一个任务,按我说的那样,从老子写《道德经》的创作意图出发去与我理解清楚《道德经》。当然,一旦都有空时,就可交流这方面的信息。还别说,如此开挂一弄,没多久就让我们把《道德经》给弄懂了!毕竟原文也仅五千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