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伸手指了指远处操场泥地上两个坑,轻笑道:“小雄英是如何发现这个现象的?”
朱雄英回头看了一眼,见杨宪提到他得意之作,不由嘿嘿一笑,开口道:“是在一次偶然间发现的,一切都是巧合。”
杨宪点了点头,和他猜想的一样。
“接下来,小雄英可以用不同的物体,来测试这个现象,比如羽毛和铁球,棉花与石头等等。看看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是否也是同时落地。”
“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到时候如果你能总结得出规律结论,我可以将小雄英提出的这条规律写进教材里,然后标明规律的发现者,让后世所有读书人都进行学习。”杨宪轻笑道。
“嗯嗯,一言为定。”朱雄英开心道。
“一言为定。”杨宪弯下腰,看着朱雄英笑着回道。
一旁的徐妙云此时内心却早已是心潮澎湃。
此时年纪尚小的朱雄英只知道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他还无法理解将规律与名字写进教材这一件事所代表的意义,可站在一旁的徐妙云却是无比的清楚这究竟代表了什么。
如果朱雄英发现的规律真的能够写进教材,而且之后都没被推翻的话,那么朱雄英的名字便会和他发现的规律一起一直被传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后世所有读书人在学到这条规律的时候,都会想起朱雄英的名字。世俗的权位,即便是做到了皇帝,可百年后,后人也无法记得前朝每一个皇帝。
而这正是所有读书人都追求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当中的立言。
如果让人知道,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就已经接近了儒家的三不朽境界的话,怕是会给惊得连下巴都掉下来。
从京城第一小学出来之后,杨宪又去了京城大学。
这里同样在进行一场辩论。
因为都是行了冠礼的成年人,他们探讨的问题自然与那边小学生不一样。
杨宪和徐妙云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发现他们在讨论天地宇宙的奥妙,现场几波人争论的实在是厉害,因此谁也没有注意到在人群最外围的杨宪二人。
其中一个学生坚持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这个学生代表的古代天文学的三大学说中的盖天说,即认为天似华盖,形圆,地如棋盘,形方,合在一起便是天圆地方。
然而天圆地方这种说法其实在我国古代一经被提出,就站不住脚。
最早提出异议的曾子就曾言:“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真的是天是圆的、地真是方的,那么四个角就盖不住了。
果然当场就有学生用曾子的话,来反驳天圆地方一说。
而那位天圆地方的拥趸,则是辩驳道:“那四个盖不住的角,就是无尽的深渊。”
这话立马遭到其余学生的驳斥。
“别说是伱了,就算是提出天圆地方《周髀算经》的著书者,不,应该说,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经走到过天的尽头,地的尽头。”
“那么你们凭什么如此笃定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还有你所说的这个无尽深渊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余建军同学,你难道忘记了老师教过我们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道吗?!”
那名叫余建军的学生,被自己同学这一通辩驳后,涨红了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接着又有学生提出了另外两个主要的天文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