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志龙邮件的那句“雨停了”带来的暖意,在郑时月心里持续了好几天。
洛杉矶的阳光似乎都因此变得更加明媚。
她将这份好心情投入到了新的挑战中。
【声之形】的任务在父亲郑源烨的指导下逐渐完成。郑时月录出来的声音终于不再差强人意,不再是只有技巧没有灵魂。
她最终选择录制MariahCarey的《WeBelongTogether》。这是一首在2005年3月发布的中速节奏的R&B情歌,表达了主人公希望与恋人在一起相互依偎的愿望。歌词描述了失去爱人后的深切后悔、孤独和渴望,叙述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恳求恋人回归。
她用清澈中带着一点点沙哑的嗓音,小心翼翼地演绎出来,虽然技巧依旧稚嫩,但情感却无比真挚。
【小七:滴滴!恭喜宿主完成主线任务“声之形”!奖励积分+2000,“情感共鸣(被动)”效果微幅提升!宿主声乐等级提升至Lv。3!】
周末,母亲Ava开车带她前往旧金山。
青少年艺术与科技论坛的气氛瞬间攫住了她,仿佛踏入一个充满声光奇观的未来实验室。她看到了利用不同方法生成的视觉音乐,体验了沉浸式的360度环绕音效,还听了一位独立音乐人关于“用音乐打破文化壁垒”的激情演讲。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展示环节里,一种全新的音频算法,可以将传统乐器的声音进行实时解构和重组,产生出既熟悉又充满未来感的音色。她站在那个展台前,久久没有移动,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
回来的路上,她异常沉默,完全沉浸在思想的风暴里。那个算法让她想到了权志龙音乐里常有的那种“破碎又重组”的美感。
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她可以为他做点什么,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建议。
一回到家,她就钻进音乐室。
结合展示上看到的算法理念用自己现有的软件和采样库,开始疯狂地实验。她处理了一段传统的伽倻琴的录音,用效果器将其切割、扭曲、叠加,再融入她最擅长的电子鼓点和低沉贝斯线。
几天后,一个包含三个简短Beat片段、五个处理过的特殊音色采样的小小“素材”诞生了。
它们带着郑时月理解的“权志龙”风格烙印,却又融入了一种更国际化、更前沿的听觉感受。最后,她鬼使神差地加了一小段自己演唱的、无词的哼鸣旋律,用的是她刚练熟的、带着气声的唱法,声音空灵而脆弱。
她将文件打包,拖进邮件附件。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一会儿,努力让语气显得轻松自然:
志龙欧巴:
最近去了个活动,看到些新奇玩意儿,顺手做了几个小样。
感觉……可能有点适合你歌曲的气质?(只是感觉!)
随便听听,不喜欢就删掉没关系!
点击发送后,她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紧张,比发送《O》时更甚。这不再是被动交作业,而是一次主动的、大胆的“价值呈现”。
等待回复的时间变得格外漫长。
一天,两天……
第三天的傍晚,她的手机突然疯狂震动起来——不是邮件提示,而是一个罕见的国际长途来电。
屏幕上闪烁的,是那个她存下后却几乎只存在于邮件往来里的名字。
她的心猛地一跳,几乎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接听键,声音因为紧张而带上了一点细微的颤抖:“……哟不塞哟?”